如何做出“刷屏”级营销?抓住用户心理很重要
近年来多种内容形态流行,短视频、H5……每一种爆火后都能引发跟风,但不是所有作品都能带来流量上的惊喜,数据效果参差不齐的原因在于,是否抓住了读者的心。
无论内容本身、产品形态,还是运营策略,想要有好的传播效果,“深谙用户心理”十分关键。
01 身份转移:从猎物到队友
营销好像一场“零和博弈”,品牌主想方设法从消费者身上攫取注意力、好感度和金钱,消费者被视作静止的“猎物”,被各式各样的广告信息“围猎”并“俘获”。
社交媒体的崛起,打破了这种局面。渠道的下沉与碎片化,让用户对品牌的意见能够轻易被发表、聆听,并容易对其他潜在客户产生影响。这些普通用户,取代了广告话术和明星代言人,决定着品牌、产品的口碑和命运。
在新的传播环境下,品牌主想要让自己的信息得到大量传播,就不能再将用户视作“猎物”,而要将他们视作亲密“队友”:给予充分激励,调动用户在整个营销过程中的参与度,促使他们输出正向评价。
拉近品牌与用户间的距离,为营销注入强大的话题性和自传播力。
02“打卡”心理学:体验更具“可晒性”
如何让用户主动地、热心地传播品牌、产品,是每个营销人梦寐以求的密匙。
新媒体时代,用刺激性的“情绪”煽动用户让内容获得病毒式传播,已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招数,但它却让情绪喧宾夺主,往往使品牌、产品信息很难在用户脑中留下深刻印象。
与线上“情绪”相比,线下的“体验”就能较好弥补这项缺憾。如今在青年人群中,流行着一个词“打卡”, “打卡”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“晒”,并在晒的同时留有供后打卡者参考、模仿的意义。
从去年层不不穷的品牌“快闪店”可以看出,线下体验和情感互动正变得流行,它们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让用户对品牌产生记忆,并且给予品牌信息更多样化的露出。
在这个用户对广告营销信息早已免疫的时代,提供一个体验的场景,构建与用户交流互动的软空间,或许比喧宾夺主的情绪营销来得更优雅而有效。
03 告别程式化,制造Wow Moment
Wow Moment(哇哦时刻)是指用户惊喜并发出感叹的时刻。菲利普·科特勒认为,在信息过载、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营销必须为用户创造意外和惊喜。
有三个因素可以构成Wow Moment:
1、WOW要让人惊讶,当有一定期望值,而结果超出这个值时,就会发出惊叹;
2、WOW是个人化的,只有通过个人体验才能触发。
3、WOW是有传播性的,经历了WOW时刻的人会自主向他人传播这一信息。
制造Wow Moment,让用户忍不住转发,分享给自己的朋友,让用户看完短片后对产品也能产生较深的记忆。
04 拒绝标签,欢迎“微标签”
用户可以通过向他人向外界展示自己,但他们之所以反感“标签”,心理根源是“我不想和别人一样”,这是一种对趋同和自身个性泯灭的恐惧。
给用户提供“微标签”,是很多成功营销的关键。 “微标签”技巧,是通过数量足够多的、并且能够形成多样化组合的文案,为用户勾勒出不那么与别人“撞签”的画像。
比如网易新闻的刷屏H5《睡姿大比拼》,则将“微标签”图像化,通过足够多样化的组成部件,让用户可以生成自己专属的“睡姿”和“生活图景”。
05“模仿律”法则:释放“种草”本能
现在诸如“网红餐厅”、 “网红打卡地”等说法越来越普遍了。任何商品、服务、体验,只要加上“网红”前缀,都很容易让用户“种草”。
对网红产品“种草”和“拔草”的享受,是新时代消费者的一大特征。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曾在其著作《模仿律》中提出过一个观点: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,社会是由相互模仿的个人组成的群体,每一种人的行动都在重复某种东西。
值得关注的是,电子支付和电商的发达,已将“种草”到“拔草”之间的过程大大缩减了,对于那些客单价较低的商品,甚至只需要短短几分钟的时间。
这个时候,如果能在商品文案中扩大“模仿律”的作用,对用户进行心理暗示,则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这个时代的用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人文精神和幽默感,他们身上隐藏着可以帮助品牌主实现自传播的密钥,只有跟紧他们的心,才能从疲惫的跟风者变为新颖玩法的创造者。